5月29日,国务院印发《2024-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》。《方案》从总体要求、重点任务、管理机制以及支撑保障等四方面对2024-2025年节能降碳工作做出整体部署和安排。
细化到建材行业,《方案》要求,要加强建材行业产能产量调控、严格新增建材项目准入、推进建材行业节能降碳改造。
以往相关政策发布,多是工信部、发改委、生态环境部等部委承担,此次国务院亲自下场,重要性和意义不言而喻,那么新政策对水泥行业将产生哪些影响呢?笔者认为,主要有以下四点。
一、加强产量监测预警 推进水泥行业纳入碳排放市场进程
《方案》要求,加强建材行业产能产量调控。加强建材行业产量监测预警,推动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。其中加强产能产量监测是首次提出,这有别于以往政策。
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碳排放总量126亿吨,其中水泥行业碳排放量12.1亿吨,占比9.6%,仅次于电力和钢铁行业,水泥产量是影响碳排放量的重要因素。
笔者认为,加强产量监测,一方面,意在摸清水泥企业真实产量数据,为水泥行业纳入碳排放市场提供完整、准确的基础数据支撑;另一方面,依据现有碳排放水平并通过错峰生产常态化,严格调控水泥产量,倒逼企业通过提高能效、降低排放来进行生产,营造节能、绿色、健康的行业生态环境。
另外,文件中也提到“稳妥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,逐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。”、“建立与节能降碳目标管理相适应的能耗和碳排放统计快报制度,提高数据准确性和时效性。”等。
目前生态环境部已经建立了包含水泥行业的碳排放管理平台,要求水泥企业每月在平台上报包括产量,能耗、碳排放等各项数据,且年度进行第三方审核;
2024年4月3日出台《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水泥熟料生产》征求意见稿,对水泥行业碳排放核算方式进行了修订。总的来看,水泥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脚步渐进,但是仍然没有明确公布时间表。
二、落实产能置换 产能总量控制
《方案》指出,严格落实产能置换,到2025年底,全国水泥熟料产能控制在18亿吨左右。
中国水泥网水泥大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5月底,全国熟料产能(不含港台地区)17.8亿吨,近年来稳中有降。
另外,据水泥大数据研究院统计,当前在建熟料条线27条,合计产能3862万吨,筹建条线48条,总产能7523万吨,在/筹建产能依然庞大。
《方案》出台,有利于遏制新增产能建设势头,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产能进一步过剩矛盾。不过,由于产能置换激活不少僵尸产能,加之近年来技改投入增加,导致超产现象严重,真实产能或超23亿吨。
鉴于目前业界对产能置换政策意见较大,预计新的产能置换办法可能不久后将会出台。
三、严格新增项目准入 加大淘汰力度
《方案》强调,新建和改扩建水泥项目须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和环保绩效A级水平,到2025年底,水泥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达到30%,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。
值得注意的是,尽管不少地区新建项目按照能效达到标杆和环保A级“双标准”执行,但从政策层面看,《方案》首次要求新建和改扩建项目能效达到标杆和环保A级,这将严控新增产能上马建设,加快节能降耗进程。
截至2020年年底,全国标杆产能占比在5%,能效低于基准产能占比24%。
经过三年时间的节能降碳改造,企业的能效水平整体提高,不少龙头企业标杆产能占比已超30%,其中华新水泥吨熟料综合能耗更是达到94.69 kgce/t,标杆产能占比在60%以上,傲视群雄。
笔者预计,当前全国标杆产能比重预计在15%~20%,新政策出台后,节能改造进程将继续加快,到2025年水泥行业完成标杆产能占比30%的目标困难不大。
不过,当前能效在基准水平以下产能仍有相当比重,目前水泥需求下滑,价格深跌,部分企业亏损严重,在此背景下再拿出巨资进行改造比较困难,预计会有部分低效企业提前淘汰出局。
四、优化用能结构 节能降碳改造加速
《方案》要求,优化建材行业用能结构,推进用煤电气化。2024-2025年,建材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1000万吨标准煤、减排二氧化碳约2600万吨。水泥生产工艺中,熟料制备阶段是耗能和排放的主要环节。
我国水泥需求已经进入下行期,除了因产量下降能源消耗自然减少外,通过优化用能结构,加快使用替代燃料也是节能降碳的重要途径。
当前我国水泥行业替代燃料使用量偏低,热值替代率在3%-5%,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。
随着新政策出台和落地,预计水泥行业在用能结构上将加速调整,逐步提高替代燃料使用率,为如期实现节能降碳目标贡献重大力量。